朗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论哪个年级,不论哪种版本的教材,每一篇课文后面的第一项练习就是朗读课文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热情不是很高,齐读时滥竽充数,个别读时寥寥无几,读书的语调也各有千秋,听得人好吃力,好无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课文的情感呢?除了一个方法的指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用好评价语言,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人人参与的朗读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满人文性、激励性的评价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相关理论支持
(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一定朗读能力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来说,具备朗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与知识,与他人交流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良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心理研究告诉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入学后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激起学生朗读兴趣,加大学习空间,拓宽知识面,进行科学的朗读训练,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对低年级的朗读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改变了只教书的旧理念。由此,我看到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这一教学发展课题,以此来提高自身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向。
2.教学问题的产生
我校地处乌鲁木齐市西郊城乡结合部,根据生源情况,信息来源,学生家庭条件,学校硬件的制约,我校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单一,主体参与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被动评价,教师出现消极评价。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否具有有效性。
(3)朗读能力的形成是否赶到促进作用。
二、课题界定
“朗读评价”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整的界定,我们认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能力,学生朗读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朗读的学习意识和方式而形成的综合评价。这里包括日常朗读习惯的评价、朗读能力的评价、综合朗读能力的评价等。通过评价来强化教师关注学生朗读方式的意识,提高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不断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效果,进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三、研究目的
通过行动研究法,阅读教学的运用、反思、修正、使实验对象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发展的重要指标:
1.教师的评价要具有有效性、准确性、时效性。
2.评价的方式要利于促进引导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研究内容
1.课堂的朗读评价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要求,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都可以作为朗读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要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朗读教学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样性,朗读评价的标准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朗读评价在“朗读习惯和态度”、“朗读方法和能力”和“朗读情感”三个维度上给以综合性的评价。
(1)“朗读习惯和态度”的评价标准:
A朗读时是否有良好的坐姿
B朗读时是否注意力集中
C朗读时是否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朗读方法和能力”的评价标准:
A朗读时是否独立朗读
B朗读时是否说普通话,朗读清楚、流利
C朗读时是否能借助读物中拼音和图画进行阅读
D朗读时是否能选择多种书籍进行阅读
(3)“朗读情感”的评价标准:
A朗读时是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B朗读后对感兴趣的内容是否乐于与他人交流
朗读情感的要求:
总之,评价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形成。
五、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结合课程所需,运用调查法、对比法、总结归纳法等综合方法进行研究。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是查找资料,教师提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选择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确立课题组成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选取对象并进行前测工作,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始运用朗读评价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收集、分析数据资料,观测效果,及时修正、提炼和整理重组朗读评价模式。并请专家对部分实施课作以点评、指导。成果呈现:撰写经验型论文、教案、案例、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主要工作是申请结题验收,将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吸收更多的班级、年级、教师运用其教学中。成果呈现:优秀的教案、教学设计、论文、教师资料、学生资料、修定实验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形成和阅读评价模式、会议记录等装订成册。
七、 研究成果
1.明确朗读评价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测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小学生在朗读中的评价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良好培养,形成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树立对朗读的自信心。
朗读评价不仅仅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丢掉我们评价的方向。朗读应融入学生丰富人的精神内涵、生活真实的感受……。在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同时,要尽量评价的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朗读评价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也不是机械的动作“嘿!嘿!你真棒!”,而应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朗读评价源于真实。
2.朗读评价最终评价内容
课标中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看,朗读评价应以课堂为平台,针对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从个性朗读评价和整体评价两方面进行点评。
教师的评价是为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关注让学生朗读的整个过程,因此,在注重对学生朗读中,做到关注学生朗读全程评价。面对学生正确的答案,不急于表扬,而是引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用最有效的朗读思考与方法让全体同学达到共识。
3.朗读评价的最终对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生处于被评价被控制的地位,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朗读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始终上不来,即使教师评价也是一种失去公平、公正的评价,也难以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要求。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应主张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最初我们的研究模式趋向于两个方面的倾向: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课堂中学生朗读中生成点是随学生朗读水平,生活实践点滴迸出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亮点激发进行准确评价;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平淡朗读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败笔”进行鼓励性评价。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他人评价: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自我评价主要采取自我鼓励的语言,自我等级评价;对他人评价可以采取与他人互评、小组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教师一定要注重长期培养,以教师主评,学生学评为次,循序渐进,在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进行评价最终形成自身能力。
4.朗读评价的最终的形成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采用激励性评价、实现差异性评价、实施多样性评价。”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我们提倡采用教师主评、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抓住学生在课堂中形成性的问题,教师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感悟。
朗读评价的指向具体明确,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的朗读感悟是实实在在显现在课堂上的。尤其在替换字词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情感的激荡,语言的力量,从而达到朗读的最终目的,最终效果。
5.朗读评价最有效的方法
朗读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学会更多的朗读技能,所以教师的评价在这里起到是桥梁作用。要关注学生朗读的整个过程,发现学生朗读中可值得评价的亮点。一个班中学生的素质有高有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应当允许他们存在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
(1)针对班级中朗读优异的学生,我们可以以奖他们小饰物(小红花、小苹果等)、用大拇指夸讲他们、或让他人对其进行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当然,这里还存在一种隐性评价,能让学生在潜在意识中去进行有效朗读。
(2)针对班级中朗读处于一般的学生,我们可以以“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读得读得进步真大!”等语言来激励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3)针对班级中朗读不是很好的学生,我们不应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应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能够通过教师能给他(她)更多的机会反复练习、老师的手式或肢体语言的评价、同学们给他(她)鼓励、教师给他(她)鼓励等方式促进他们想去读,想去读好。
6.朗读评价应注重时效性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与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朗读评价要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不仅肯定了学生富有创意、富有个性的思考方法,又给全体学生一种语文学习方法的洗礼。
7.朗读评价是师生平等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共振,是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另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的不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这就更需要师生双方彼此倾听和言说,在平等的交流中,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理解和沟通,从而实现评价效益的最大化。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裁判者”、“控制者”的形象,成为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学生表现与教学要求有距离时,且慢武断评价,要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能暴露一些内隐的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此时教师不作了解情况而冒然作出否定性评价,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课堂给学生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到了其中的乐趣和语言的深遂。